百岁归侨李桓英:矢志彻底消灭麻风
浏览:1753 发布时间:2021-08-23
李桓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杜燕)上世纪七十年代,是谈“麻”色变的年代,她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与麻风病人亲切握手;年过九旬,依然是个“上班族”,工作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百岁高龄仍关注麻风病治疗进展。
这就是从美国归国60余年、全身心投入麻风病防治事业的“抗麻斗士”——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
资料图:李桓英走过独木桥进入麻风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心系祖国,归国参与新中国建设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学医6年的她,于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被推荐成为首批官员。任职七年间,她踏遍亚非美洲,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不懈努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期间,看到许多国家贫病交织的情形,她对祖国的惦念变得更加强烈,深感新中国百废待兴、更需要海外学子的归来和支持。
1957年,李桓英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已经定居美国的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37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即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李桓英与助手在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坚韧执着,造福数万麻风病患者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许多患者脸部毁容、手脚畸形,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过去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虽然有一种名为氨苯砜的抗麻风病药物问世,但麻风病的治疗在世界上尚未得到解决。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调任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李桓英,开始常年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将全部精力贡献给了麻风病防治和研究工作。
1982年,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
当时,在国际上通常的治疗药物需要六至七年时间才能治愈患者,而很多病人无力长期服药。李桓英开拓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选择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3个偏远的“麻风村”开展试点。
李桓英访问美国路易安娜州卡维尔麻风中心与专家讨论工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云南省疾控中心杨军讲起那段历史:1979年李桓英第一次来到云南,走进勐腊县的一个叫南醒麻风寨时,她居然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就与病人亲切握手,为他们仔细检查身体并将病人的鞋子脱下,摸摸里面有没有砂粒。不光如此,她还敢喝病人家里的水、吃病人家里的饭。在当时,这些举动大家连想都不敢想。
李桓英的到来,给麻风病人带来了希望。她不仅仅治病救人,更勇敢地挑战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偏见。
“李教授告诉大家,麻风病的传染性并不强,人们之所以害怕,主要是因为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出现肢体畸残,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杨军说,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虽经历三次翻车、两次翻船,两边的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但李桓英都从容面对,从不叫苦。在她看来:“要想搞事业,就别怕付出。若要计较,就什么也干不成。”
资料图:1950年李桓英在日内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实验证明,联合化疗方案确有疗程短、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作用,有效率达100%。李桓英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资金,申请国际专家技术支持、药物治疗等,把试点扩大到云、贵、川的7个地州59个县。
短短几年,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魔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为中国及世界麻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也对消除社会歧视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4年,该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促进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资料图:李桓英与康复的麻风病患者在一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奋斗不止,同世界分享中国经验
正是由于对中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决定1998年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具有纪念现代麻风防治100周年特别意义的大会期间,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会上,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七届麻风病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之一的李桓英,做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博得与会1000多名中外专家长久热烈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曾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的最好的”。
30余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中国政府制定控制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她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
李桓英一生孑然一身,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近年来,年过九旬的她仍然奋斗在麻风病防治研究第一线,为的就是早日实现彻底消灭麻风病的理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辛有清介绍,本世纪以来,李桓英带领麻风病研究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复发及再感染鉴定、麻风易感基因及免疫学相关基因等研究。
资料图:李桓英坐索道过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图
“我做得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只要我还有精力、有力量,我愿意奉献终生。”每每谈到回国初衷,李桓英总是说,“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和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回国,我就是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长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百岁高龄的李桓英如今依然心系麻风防治事业。“麻风病的疫苗至今还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从基因水平揭示麻风病的发病机制还没人涉及。”她说,中国虽然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