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侨资企业发展机遇与路径研究 - 最新政策 - 四川省侨商联合会

最新政策

您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最新政策

纵横|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侨资企业发展机遇与路径研究

浏览:1426 发布时间:2024-06-28

编者荐语:

本文系中国侨联课题·北京市侨界专项委托课题“‘双碳’目标下侨资企业低碳转型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3FZQK113)的阶段性成果。原载于《中国国情国力》2024年第1期。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作者陆小成 张文彪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以及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为侨资企业发展带来了统一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基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新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侨资企业应当把握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创新营销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创新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快转型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侨资企业;发展机遇;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4.01.017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区别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新路径,为新时代侨资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提出以及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契机,侨资企业作为链接中国与全球各国的重要桥梁纽带,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背景下迎来哪些战略机遇?还面临哪些重要挑战?应采取哪些发展路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侨资企业的战略机遇
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在我国沿海地区投资的企业约占当地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企业数量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侨资企业在推动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于侨资企业而言,主要战略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大市场机遇:打破区域壁垒与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所有人口、区域纳入发展的视野,推动建设统一大市场,这为侨资企业带来足够利好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统一大市场,意味着构建基于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下的市场空间,尽可能消除市场或区域壁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优势互补、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这为侨资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市场生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环境下,有利于打破各地价格保护机制,形成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侨资企业进入更加便利,有利于提升中高端产品出口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议价空间。侨资企业也能通过更加开放、公平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投融资成本降低,提高资产配置效率,进而为侨资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有效扩大内需与提高产品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侨资企业带来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面向需求侧为导向进行的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提升,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供给侧,进一步地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调整生产结构,通过面向需求进行系列的、结构性的改革,推动供给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依托供需对接、结构调整从而创造并利用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在需求侧,创新和调整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等,有效地刺激或抑制某些需求,有利于满足和激活潜在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侨资企业而言,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潮流与趋势,面向新需求新机遇,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新增长动能,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推动侨资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将为侨资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和重要发展机遇。比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新型绿色低碳能源基地、油气管网等能源设施建设、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重点水源、蓄滞洪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等水利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均形成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而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更新改造,也将进一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同时,侨资企业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中寻找新的参与投资建设机会,助力侨资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驱动战略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为侨资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侨资企业积极参与中国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并发挥自身信息、科技、人才等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与创新战略调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参与攻克“卡脖子”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侨资企业的重要力量,不仅可以推动侨资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也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高度融合,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五)“双碳”战略机遇: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将对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侨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加快低碳转型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要求给企业转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同时转型发展也带来新契机新赛道,侨资企业发挥自身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加快面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转型,赢得绿色发展新机遇,抢占低碳转型新赛道,获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侨资企业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方式的低碳转型,加快新能源技术创新、开发利用新能源,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低碳产业融合发展,将可能创造上千亿乃至万亿的新市场机遇。“双碳”目标战略为侨资企业紧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机遇,赢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二、侨资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是涉及到统一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全面建设与现代化发展,这些领域为侨资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能,但也面临诸多新压力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大市场挑战
国内统一大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准入门槛、政策统一性、信息对称性等多方难题和挑战。
一是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因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客观事实,也是长期努力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如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发展滞后,一些地区的市场规模、资源配置、产业竞争等方面存在弱势地位,影响了市场效率和均衡性发展。
二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或行业准入门槛限制。部分地区、行业或领域存在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市场准入限制,部分区域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本位主义的行政干扰现象依然存在,制约自由竞争和市场准入,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导致统一大市场难以深入推进。
三是政策或标准不统一。各地区的政策规章、地方法规制定以及执行上存在不一致或不统一现象,有的地区执行标准高,有的执行标准低,有的根本没有明确标准,这导致许多打“擦边球”“潜规则”等现象发生,不利于侨资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还存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信息等不对称现象,缺乏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导致侨资企业交易成本高,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到生产供给端、能源消费端、企业自身管理、企业用工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约束,这也给侨资企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过去不少侨资企业集中于代加工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各方面成本较低,发展相对迅速,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部分侨资企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过度热衷于短期、低端市场,出现了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现象,难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降低了侨资企业竞争力。
二是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现有中小型侨资企业多数未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规模化、精准化的现代管理能力。
三是企业人力成本上升。过去数十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充足的劳动力,但是2017年以来人口增长已出现拐点,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此外,不少侨资企业负债重、去产能压力大,抗风险能力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过程会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负债较多的企业需要经受严峻考验,影响上下游产业,给企业带来不少压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挑战
一是新基建企业竞争激烈。随着新基建的兴起,传统的通信产业巨头如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快速向该领域靠拢,延伸业务广度,同时如华为、腾讯、阿里等新兴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加入,各类大型国企也在布局互联网融合基建项目,知名跨国企业也在参与中国新基建项目,导致新基建领域竞争激烈。新基建领域是侨资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布局基点,但竞争激烈,挑战颇多。
二是新基建制度标准体系尚不成熟。当前新基建制度规范尚在健全过程中,主管运营主体多、建设标准、建设运营模式不统一,给企业进入和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挑战。
三是企业新基建转型难度大。新基建以高技术、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行业观念差异明显,在资金、技术、模式、人才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瓶颈。新基建超越传统基建的行业壁垒,各领域信息技术较强的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基建市场竞争激烈。侨资企业进入新基建是比较好的战略选择,但新基建对企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可小觑。
(四)创新驱动挑战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必须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强的创新能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创新驱动战略既为侨资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也存在许多的挑战。
一是创新投入压力增大。因全球经济低迷,导致企业运营状况不够理想,有的可能濒临倒闭状态,侨资企业也不可避免,但创新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不创新会被淘汰,但盲目创新可能会被淘汰的更快,导致企业创新信心不足,减缓了创新速度。
二是企业信息化水平有限。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智能手机、智能驾驶汽车系统、智能家电等技术迅速普及,大众消费倾向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对创新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不少侨资企业缺乏创新的战略眼光,不能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方面满足市场需求。
三是创新融资难度较高。创新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加上我国面向侨资企业的投融资机制特别是小额风险投资还不够完善。侨资企业自身规模小,限制了侨资企业融资能力,难以进行持续性创新投入,制约了侨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五)低碳转型挑战
一是低碳转型成本高。“双碳”目标的提出,给企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新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降碳的设施更新成本和治污投入压力。部分侨资企业资本积累少,面向低碳转型、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是企业绿色生产经营压力大。面向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侨资企业必须进行生产方式转型与流程改造,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对生产环节、流水线以及配套设施要求高,增加了生产成本,一些侨资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其生存发展较为艰难。
三是低碳供应链传导风险增大。“双碳”目标对于能源行业提出了新的产业转型要求,许多化石能源企业将面临关停或转产,这不可避免地会对上下游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相关侨资企业应当提前做好准备,早日调整能源和市场结构,积极应对。
四是低碳新领域的进入挑战。“双碳”目标将催生一批新的绿色低碳产业,如新能源、碳封存、节能、生态修复与碳汇产业等,都是“双碳”目标下的新兴产业。然而许多侨资企业因观念、信息、技术等因素影响,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加之新兴产业市场往往鱼龙混杂,陷阱较多,反而增加了相关侨资企业的进入障碍和转型风险。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侨资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为侨资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和全新的市场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与压力。侨资企业应当主动把握机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战略,提升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市场,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企业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优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面向服务市场新需求,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一)紧抓统一大市场机遇,创新营销模式与加强资源整合
一是要加快建立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营销模式。比如,随着电商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或营销手段的创新发展,侨资企业应紧抓统一大市场和互联网平台,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开展有针对性地市场调查,掌握市场动态信息,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营销模式,形成特色,错位竞争,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在全国性统一大市场中脱颖而出。
二是建立高效的市场整合机制。侨资企业应转变思路,加强资源整合,各地加快打破行业壁垒,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在统一大市场中精准确定自身定位,以差异化市场需求为中心,完成与上下游产业的高效整合,在统一大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是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在统一大市场中,侨资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国家产业政策,主动对接新兴产业、战略产业,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强转型升级与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加快转型升级,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侨资企业应转变观念,调整方向,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变化,以转型升级带动生产调整,专注细分市场,提升品牌价值。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机遇,通过前瞻性的服务理念与模式转变,提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侨资企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做好产品质量管控,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是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侨资企业普遍面临资金难的问题,应多方开辟融资渠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严格遵守企业财务法规政策,提升企业信用度。积极对接融资政策,及时了解税收减免政策,探索多元融资渠道,充分运用企业证券、债券融资等新兴融资方式,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专项资金助力。
四是构建亲和企业文化。在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的今天,应当找准企业价值,与员工有效沟通,凝练新兴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和谐度和战斗力。围绕当前人才特征和新要求新期待,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用人需求,提供适合企业所需人才工作与生活的工作方式和文化氛围,构建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企业人事制度,形成有利于企业所需人才脱颖而出的奖惩制度和升职规范,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获得感,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和人才竞争力。
(三)紧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参与共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实施新基建企业战略。侨资企业必须统筹基建、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为我所用,发挥产业链优势,以我为主,整合相关资源,构建新时代侨资企业参与新基建服务体系,助力侨资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提升新基建能力。侨资企业应当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对新基建标准规范的理解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相关新基建标准规范的制定,更快适应新基建领域的相关要求,提升承担新基建的建设能力和参与水平。侨资企业应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积极对接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加强合作,抢占新基建商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侨资企业的突出贡献。
三是审慎制定切入路径。新基建涵盖领域非常多元,侨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拥有信息和技术优势的领域,确定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提升成功率,降低风险。综合实力较强的侨资企业,整合资本和产业链优势,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快速形成新基建能力;中小型侨资企业定位细分赛道,在新基建领域赢得成长机会。
四是推进技术与资本融合。积极响应新基建建设,主动把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热点,将资本和新基建真正融合起来,利用好基础设施建设信托基金,盘活存量资产,为新基建服务。
五是创新企业体制机制。对标新基建对企业管理、技术、制度的要求,按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来建立企业新的发展原则,提升组织架构、管理系统、生产体系和研发体系,运用于远程办公、云管理等新手段提升能力。开发新基建体系下的新业态,如智能物流、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利用新基建带动产业链提升,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紧抓创新驱动机遇,切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探索成立侨资企业自主研发机构。从未来需求出发,打破产业壁垒,与不同产业的创新主体开展广泛合作,促进人才技术、信息创新要素的自由交流。
二是培养优秀人才。侨资企业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下大力气培养企业科技人才,赋予创新人才更大的人力、财务配置权力,提升团队创新效率。改革报酬体系,通过员工持股、分红等多元方式,实现待遇留人,稳定创新人才队伍。
三是培养全球视野。利用侨资企业的国际化优势,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前沿研究,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与规则制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五)紧抓低碳转型机遇,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双碳”战略意识。侨资企业应充分认识“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机遇,树立低碳发展意识,制定低碳转型战略,通过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高耗能领域退出等调整经营战略,化解碳减排压力,实现企业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
二是强化“双碳”工作考核与评估。侨资企业数量众多,应当对企业的碳排放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制定切实的减排方案和双碳工作实施路线图。
三是寻找低碳发展新机会。在“双碳”目标推进的背景下,大量的低碳相关产业将会涌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新能源产业、碳封存产业、碳交易产业、节能产业等。侨资企业应深入研究低碳发展特点与趋势,及时把握“双碳”目标带来的新契机,积极参与低碳新能源、绿色新产业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侨资企业新篇章。
基金项目:中国侨联课题·北京市侨界专项委托课题“‘双碳’目标下侨资企业低碳转型与中国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3FZQK113)
作者陆小成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文彪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编辑:张涵

四川省侨商联合会